来源标题:科技赋能,雪域高原绘就产业兴盛新图景
全国单品种植面积最大的川贝母基地静待丰收,千年古核桃树结出高品质核桃销往各地,高原鱼虾批量上市端上百姓餐桌……近年来,在科技加持下,雪域高原传统藏药材种植出新出彩,新兴水产养殖填补行业空白。
【资料图】
9月,科技日报记者跟随“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”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,走进西藏林芝、山南、昌都,在风景秀丽的藏东南,见证科技赋能产业发展,雪域高原产业兴盛新图景正加速绘就。
“药洲”地下育“珠宝”
西藏江南,“药洲”米林。
9月的米林市邦仲联村云雾缭绕,群山环抱间,一座座现代温室大棚错落有致。
走进温室,喷灌系统、智能温控监测装备一应俱全,田垄上一簇簇川贝母早早进入“冬眠”状态,技术员黄明贵拿起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往下挖,没几下,一团白白胖胖的川贝母就被挖了出来。
“一年一根针,两年一匹叶,四年才开灯笼花。”黄明贵告诉科技日报记者,川贝母是青藏高原特有植物,每年的生长期只有三四个月,其余时间都在“冬眠”。
搞药材种植需要有耐心。去年种下的川贝母,要到2026年长成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。这是个漫长的过程,但黄明贵对前景充满信心,“米林生态环境优越,川贝母品质出众,一个生长周期亩产至少300斤,基地保底产出五六十吨。”
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冲突,在山林密布、耕地有限的米林,发展林下药材种植无疑是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找到的良策。
“我们通过‘基地+企业+集体+农户’的模式,与农牧民形成长期的利益联结机制,截至目前,群众在种植基地务工1.3万多人次,人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。”邦仲联村党委书记程攀表示,通过发展林下种植,全村找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。
“雅砻”枝头结“佳果”
“你来不了西藏,但来自海拔3200米的古树核桃跨越千年奔向你!”9月下旬,西藏山南市加查县的千年核桃林喜迎丰收,长江大学科技援藏团成员、副教授刘利平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封装好的礼盒,为加查核桃“代言”。
西藏山南,史称“雅砻”。在山南市加查县,分布着西藏最多的核桃古树群。这里的核桃皮薄、个大、肉质香醇。然而,传统的核桃种植方式存在品质不一、管理粗放、产量不稳定等问题,制约当地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2020年,刘利平和团队成员来到加查县。为了育良种、广栽培,他们走村串户进行调研,耐心向藏族同胞推广技术。经过近4年的努力,刘利平团队成功筛选出6株核桃优良单株,并实现高原核桃的嫁接繁殖,建成近120亩试验示范基地。
科技赋能,核桃产业向智能化、精细化发展。不久前,全国首个智慧核桃大数据控制运行系统在加查县正式投运,核桃种植实现数字灌溉、数字施肥、数字监控。
如今,加查县核桃年产量达到1100余吨,产值4000余万元。加查县果热村农民扎西次仁说:“我们家有6棵核桃树,一年能产1000多斤核桃,每年能收入一两万元。”
高原“池塘”跃鱼虾
在海拔超过2900米的水产养殖基地里,增氧机正向水中注入氧气,鱼虾不时跃出水面。
镜头前,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浩生喜上眉梢,他向各地游客发出邀请:“欢迎来西藏吃鱼!”
西藏水资源丰富,但受气候和海拔影响,鱼类生长速度缓慢。长期以来,当地水产品依赖外地输入,本地不产虾类。
2022年6月,作为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,林浩生和同事接过援藏“接力棒”时,便将转型升级的目标瞄向了鱼虾。
林芝水源清洁、光照充足,发展水产养殖很有优势。一旦探索成功,将填补西藏水产养殖产业化的“空白”!
从冷水鱼类养殖到广温性经济鱼类养殖,从适合高原的“微流水式可控养殖”到专为养虾研制的“人工海水”配方……短短两年时间,林浩生和团队的养殖品种已包括香鱼、鲈鱼、乌鱼和罗氏沼虾、南美白对虾等,总量超150万尾。预计今年能向西藏各地输送鲜活鱼虾20万斤,收益可达300万元。
谈及未来产业发展,林浩生有两个愿望:把价格“降下来”,让更多的西藏民众吃得上鲜活鱼虾;把产业“留下来”,让高原水产养殖帮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。
标签: